“小巷管家”模式:织牢基层垃圾分类治理工作网
为破解垃圾分类治理难题,创新层级管理模式,近年来,石景山区为践行共建共治共享理念,聚焦垃圾分类基层治理薄弱环节,在辖区内实行垃圾分类“小巷管家”街巷制。按照“一街巷+多社区+统筹管”的原则,将辖区内垃圾分类社区宣传、桶站值守、监督检查等纳入日常工作治理管辖及管理机制中,通过广泛招募吸纳、加强培训管理、整合层级联动,打造出了“一专多能”的垃圾分类服务队伍,在网格员、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的齐抓共管下,打通工作中出现的“肠梗阻”,实现了基层垃圾分类治理的有效探索。
石景山区通过构建街巷制“小巷管家”,激活街道社区垃圾分类治理新动能。通过宣传发动、自愿报名、居民推选等方式,在9个街道,成功招募700余名“小巷管家”。同时,依托“党员双报到”赋能,完善“街巷吹哨、部门报到、家家出力”工作机制。具体而言,在每个街道的小巷管家团队中,都有一定数量的党员小巷管家,他们既是居民的代表,也是组织的重要力量。他们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宣传和教育活动,充分展示党员的模范表率作用,引导和影响其他居民的垃圾分类行为。此外,党员小巷管家还承担着更多的责任。他们与社区居民沟通交流,了解居民的需求和意见,并及时向所属街道社区反映问题,以促进垃圾分类相关问题的解决。
完善建立“培训+指导”管理机制,实现“小巷管家”干劲不松、服务在线,聚焦社区在垃圾分类精细化治理方面的短板,石景山区组织各街道社区骨干和垃圾分类宣讲员对“小巷管家”开展岗前培训,着力提高服务意识及业务能力,通过制作“垃圾分类管家指南”,明确“日日巡、及时管、随时做、实时报”工作职责,列出宣传周期、分类原则、注意事项等指导性内容,进一步促进“小巷管家”在垃圾分类工作中发挥作用。同时,对“小巷管家”在垃圾分类日常巡查、宣传引导、收集民意等方面的表现加强考核,采用评定星级和奖励积分相结合的方式,每季度评选出三星、四星、五星“小巷管家”。
于此同时,为了让大家快速适应角色,更好地参与到垃圾分类治理工作中,各街道社区还经常组织“小巷管家”举办经验分享交流会,从垃圾分类技巧、桶前值守话术、宣传引导方式等方面入手,通过所学所长、相互借鉴,巩固相互之间的工作薄弱项,丰富垃圾分类服务活动可持续发展,并通过发动党员、带动群众、号召青年、教育儿童等,进一步充实垃圾分类工作主力军队伍,“小巷管家”也成为了社区垃圾分类治理的全能“服务员”。
“小巷管家”不仅是破解垃圾分类治理难题的一把“金钥匙”,也是城市管理的一项新举措,未来,石景山区将继续做好小巷管家的培养工作,充分发挥小巷管家志愿服务的作用,为垃圾分类工作的制度化、体系化、长效化推动聚能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