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千年技艺 染出时代新风 非遗技艺走进山轻院赛特国际时尚学院
对五彩斑斓的世界习以为常的年轻人来说,质朴素雅的蓝印花布充满着年代感和乡土气息,然而在设计师和工艺师傅的巧思巧手之下,它们竟然可以变身为一件件时尚单品。
为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意识,让学生了解非遗文化内涵,体会民间传统手工技艺的独特魅力,切实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2023年4月20日下午,山东轻工职业学院在赛特国际时尚学院1960丝绸文化创意园丝绸博物馆里,开展了一次“传统技艺--蓝印花布”非遗进校园活动。非遗淄博蓝印花布第四代传人、蓝印花布工艺大师周延亮,为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设计与工艺、人物形象设计等专业的师生们分享了古老的蓝印花布,是如何传承千年技艺,又顺应时代审美和需求的变化,不断推陈出新,染出时代新风的。
蓝印花布是我国民间传统手工艺,已有近千年历史,早时也称靛蓝花布,因以天然蓝草为染料印染而成,又俗称“药斑布”、“浇花布”。民间蓝印花布,全凭人工镂刻、手纺、手织、手染,星星点点、密密层层,如行书一般笔断气连,韵味悠长。
染布过程中使用从蓼蓝草中提取的蓝色作为染料(靛蓝),把镂空花版铺在白布上,用刮浆板把防染浆剂刮入花纹空隙漏印在布面上,放干后置入染缸,下缸20分钟后取出氧化、透风30分钟,一般经过6至8次反复染色,才能达到所需的颜色。这时,再将其置于空气中氧化,晾干后刮去防染浆粉,方能显现出蓝白花纹。由于全过程手工印染,干后的浆不免会产生裂纹,这就形成了手工蓝印花布所特有的----冰裂纹,这也是蓝印花布作为非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在。
活动现场,同学们首先观看了央视7套拍摄的《周家老染坊传统技艺》纪录片,对蓝印花布有了初步的印象,随后周延亮老师生动形象地讲解了蓝印花布的发展历史、制作步骤、防染剂配比等专业知识,并现场展示了他所制作的蓝印花布艺术作品。进入实操阶段,周老师向师生们演示了如何进行纹案制版,大家认真学习,创作出了许多别致新颖的纹样。
老字号焕发新生命 传承与创新缺一不可
蓝印花布最早用于做包袱,制作的布料面积较小,在周延亮的不断改良尝试之下,他突破技术限制把蓝印花布做到了两米以上。“手工活儿,都是慢工出细活的。刻出版之后,要用锤子一点一点把毛边打平,刮浆的时候要用手持刀片,一点一点把所有图案上的浆刮掉,容不得一点马虎,每件作品都要成为值得收藏的艺术精品。”周延亮说,秉持工匠精神是做这一行必备的信念。
正是世代相传的工匠精神,才让周家老染坊作为一家百年老字号依然活跃在如今的周村大街上。他们生产的蓝印花布多用于制作桌布、窗帘、钱包、折扇、装饰画等。随着人们需求和审美的多样趋势,他们生产的蓝印花布产品也日渐多元化,不仅应用于面料、床单、被罩和服饰,还创造性地制作了很多现代家居生活用品、礼品以及装饰品。
近年来,为贯彻落实“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实现淄博新旧动能转换,山东轻工职业学院与周家老染坊合作,成立实践基地,不仅将大师请进校园,成立蓝染工坊,帮助学生们了解千年非遗的魅力,同时参与制作创意作品,共同开发蓝印花布相关的文创产品。后续学院还将组织学生去校外工作实训室,完成蓝印花布更多工艺步骤的学习。
非遗进校园活动是山东轻工职业学院的传统特色项目。学校聚力文化育人这一重要阵地,打造文明和谐时尚的现代化新轻院。突出文化育人功能。提升丝绸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效。开展齐文化进校园活动,构建文化育人机制。实现“七个新跃升”、打造“七个现代化新轻院”,努力打造以时尚创意为主要特色的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力的高水平高职院校。
本次活动所在的1960丝绸文化创意园,是赛特国际时尚学院打造的集创意人才培养、传统文化传播、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孵化、文化创意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