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指一流国际金融中心 上海加速“五个中心”建设跃升城市能级

“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上海责无旁贷,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大有可为。”日前,上海市市长龚正在2024陆家嘴论坛开幕式暨第一次全体大会上如此表示。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上海市持续推进“五个中心”建设,跃升城市能级。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已取得一系列成绩,公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上海中外金融机构集聚效应明显,各类持牌金融机构达1771家,其中外资金融机构占比近三分之一。持牌资管机构近200家,资管规模占全国比重近30%。

在第35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GFCI 35)排名中,纽约、伦敦、新加坡位居前三位,而上海以739分的成绩位居全球第六,紧随其后的则是日内瓦、洛杉矶等城市。

上海市正谋求“更进一步”,据媒体报道,龚正在上述论坛上表示,当前,上海市正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努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在这一进程中,上海市更加迫切需要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强化金融对经济增长的关键支撑作用,建设世界一流国际金融中心。

受到外界关注的是,在全球城市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形下,剑指一流国际金融中心的上海,又可以从哪些方面进一步发力呢?

“我们认为,应该是以高水平金融来对接高标准的经贸规则,使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能够不断提升它在全球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记者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获悉,在近日举行的2024陆家嘴论坛专场暨中欧国际金融圆桌研讨会(以下简称“圆桌论坛”)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理事长汪泓表示。

汪泓图片1.png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理事长汪泓。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图)

“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应该重点研究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向下的开放。”世界金融论坛秘书长、金砖国家与全球治理智库主任冯兴科在上述圆桌论坛上同时认为,在与全球绿色标准对接层面,“上海应该抓住这个机会”。

如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冯兴科认为,中国已进行了多年研究,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从风险小、风险可控的角度逐步开放资本项目的可兑换。上海作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应重点予以研究,建议从金砖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着手,推动这一进程。

“在当前地缘政治冲突和国际经济格局变动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一定要重视东盟与中日韩‘10+3’合作机制。”冯兴科同时表示,该机制研究办公室已设在新加坡,但是研究方面的负责人是中国和日本轮流替换。“建议中国尤其是上海市要重视人才培养,以此向东盟和中日韩‘10+3’合作机制推荐有力合格研究方面的负责人,同时做好对亚洲和国际金融市场的研究,这对于未来非常重要。”

冯兴科同时表示,当前,东盟和中日韩“10+3”合作机制总部还没定,目前印度尼西亚以及中国香港、深圳等地都在争取,其对此表示:“上海市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如果把东盟与中日韩‘10+3’合作机制总部放在上海,将来对制度金融型开放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除此之外,上海当前也在建设国际一流的国际再保险中心,对此,上海英国商会执行委员会委员、泰晤投资(香港)总裁李林懋对此表示,金融开放为上海再保险市场带来了诸多市场机会。

在李林懋看来,首先,外资准入门槛的降低和业务范围的扩大,使得外资再保险公司能够更自由地进入中国市场。这带来了国际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和业务模式,还推动了再保险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其次,随着金融市场的多层次建设,再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多种金融工具进行资产配置和风险对冲,从而提高资金运作效率和资本回报率。这为再保险公司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利润来源。

“上海市去年开始在临港设立新的再保险片区,吸引国际资本、国际主体进入,让更多海外业务技术进来。同时也进一步为中国企业出海提供全球化的服务。”不过李林懋也坦言,“我觉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任重道远。”






最近更新

热点聚焦

赞助商广告